第11章 内容提交

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:
dqzg12300 2023-04-03 23:44:46 +08:00
parent d55aa50371
commit 4917822364
3 changed files with 147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

View File

@ -2,7 +2,154 @@
## 11.1 反调试常见手段 ## 11.1 反调试常见手段
`Android`逆向分析中,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攻防的对抗,攻击者通过对样本进行静态分析,以及动态调试等手段,获取想要的信息。而保护方则通过对混淆,以及多种加固方式,来对自己的重要信息进行保护。例如使用加固的手段来干扰攻击者的静态分析,通过检测环境来对抗攻击者注入`hook`函数,添加各种检测调试来阻止攻击者动态分析。
`ptrace``Linux`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系统调用,它允许一个进程监控另一个进程的执行,并能够在运行时修改它的寄存器和内存等资源。`ptrace`通常被用于调试应用程序、分析破解软件以及实现进程间沙盒隔离等场景。
使用`ptrace`来监控目标进程时,需要以`tracer`(追踪者)的身份启动一个新的进程,然后通过`ptrace`函数来请求操作系统将目标进程挂起并转交给`tracer`进程。一旦目标进程被挂起,`tracer`进程就可以读写其虚拟地址空间中的数据、修改寄存器值、单步执行指令等操作。当`tracer`完成了对目标进程的调试操作后,可以通过`ptrace`函数将控制权还原到目标进程上,使其继续执行。
由于`ptrace`功能的强大,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破解软件、恶意攻击等场景。因此,在一些安全敏感的场合,为了防止恶意攻击者使用`ptrace`来监控和修改进程的行为,需要采取一些反调试的手段来加强保护。
### 11.1.1 根据文件检测
通过在被保护程序中定期检测其父进程是否为指定的`tracer`进程,可以避免恶意攻击者使用`ptrace`跟踪程序的执行流程。
接下来写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进行测试。`Android Studio`创建`native c++`的项目。修改函数如下。
```c++
#include <jni.h>
#include <string>
#include <unistd.h>
#include <android/log.h>
#define LOG_TAG "native-lib"
#define ALOGD(...) __android_log_print(ANDROID_LOG_DEBUG , LOG_TAG, __VA_ARGS__)
extern "C" JNIEXPORT jstring JNICALL
Java_cn_mik_nativedemo_MainActivity_stringFromJNI(
JNIEnv* env,
jobject /* this */) {
std::string hello = "Hello from C++";
int ppid= getppid();
ALOGD("my ppid=%d",ppid);
return env->NewStringUTF(hello.c_str());
}
```
然后添加一个按钮,每次点击时则调用该函数,便于随时观测到`ppid`的变化。
```java
Button btn1;
@Override
protected void onCreate(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) {
super.onCreate(savedInstanceState);
binding = ActivityMainBinding.inflate(getLayoutInflater());
setContentView(binding.getRoot());
TextView tv = binding.sampleText;
tv.setText(stringFromJNI());
btn1=findViewById(R.id.button);
btn1.setOnClickListener(v->{
tv.setText(stringFromJNI());
});
}
```
在调用该函数时,就会打印其`ppid`(父进程`id`)。运行该函数后输出如下。
```
cn.mik.nativedemo D/native-lib: my ppid=1053
```
然后查看该进程`id`对应哪个进程。
```
adb shell
ps -e|grep 1053
// 输出如下
root 1053 1 14644500 115568 0 0 S zygote64
```
发现该进程是`zygote`进程,说明没有被调试。接下来使用`ida`调试该进程。找到`ida`下的`dbgsrv`目录,将其中的`android_server64`拷贝到`Android`系统中,将调试的端口`23946`转发到本地。并且将该服务启动起来,操作如下。
```
adb push "D:\tools\IDA Pro 7.6\dbgsrv\android_server64" /data/local/tmp/
adb forward tcp:23946 tcp:23946
adb shell
cd /data/local/tmp/
chmod +x ./android_server64
su
./android_server64
```
接下来打开`ida`,选择`Debugger->Attach->Remote Arm linux/android debugger`,在`hostname`选项中填本地回环地址`127.0.0.1`,如下图。
![image-20230403223624911](.\images\ida_debug_attach.png)
点击`ok`后,则会展示所有`Android`中的进程,在其中进行过滤,找到目标进程。如下图
![image-20230403223830842](.\images\ida_debug_process.png)
成功挂起调试后,检查日志中的 `ppid`,发现并没有任何变化,依然是`zygote`作为父进程。
当使用 `IDA` 进行调试时,`IDA` 会创建一个调试器进程,并将其作为目标进程的父进程。但是,由于目标进程最初是由 `zygote `进程` fork `出来的,因此在查询其父进程` id` 时,仍然会返回` zygote `进程的 `id`。这并不意味着调试器进程没有被正确设置为目标进程的父进程。实际上,在`IDA`调试过程中,目标进程的执行状态确实是由调试器进程所控制的。因此,即使查询到的父进程`id`不正确,也不会影响`IDA`对目标进程的控制和调试操作。
尽管查询`ppid`无法判断出进程被调试了,但是依然有其他地方会出现被调试的信息,例如`/proc/<pid>/status`文件中的字段`TracerPid`,就能看到调试进程的`id`。下面查看该文件。
```
// 没有调试时的文件内容
Name: .mik.nativedemo
Umask: 0077
State: S (sleeping)
Tgid: 7759
Ngid: 0
Pid: 7759
PPid: 1053
TracerPid: 0
// ida附加调试后的文件内容
Name: .mik.nativedemo
Umask: 0077
State: t (tracing stop)
Tgid: 7759
Ngid: 0
Pid: 7759
PPid: 1053
TracerPid: 7525
```
查看该`id`对应哪一个进程。
```
ps -e|grep 7525
// 显示结果
root 7525 7523 10803524 33392 0 0 S android_server64
```
除了`status`文件外,`wchan`文件同样可以用来检测。下面是调试附加前,和附加后的对比。
```
// 附加前
SyS_epoll_wait
// 附加后,中断时
ptrace_stop
```
### 11.1.2 根据ptrace的特性检测
## 11.2 常见反调试绕过方案 ## 11.2 常见反调试绕过方案

Binary file not shown.

After

Width:  |  Height:  |  Size: 12 KiB

Binary file not shown.

After

Width:  |  Height:  |  Size: 18 KiB